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87年, 第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7-05-28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研究简报
    研究报告
    研究简报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报告
    杂交水稻根系生理优势及其与地上部性状的关联研究
    陆定志
    1987, 1(2): 81-94 . 
    摘要 ( )   PDF(810KB) ( )  
    连晚杂交水稻汕优6号根系的生长、氮吸收、氨基酸合成能力以及根系活力均超过其亲本三系和常规品种。干种子中α-淀粉酶的存在是杂种幼苗根系生长优势的重要生理基础。营养吸收优势表现在单株氮吸收速率上,并与地上部干物质生产有紧密的联系。从杂交水稻伤流液中分离出31种游离氨基酸,而氨基酸种类和浓度则受地上部营养的制约。生育中、后期缺氮和通气不良会导致根系活力降低;适施氮肥和改善通气条件可有效地提高根系活力,并防止早衰。此外,对杂种优势的早期诊断指标和产量预测指标进行了讨论。
    消除籼型野败不育系包颈现象的研究
    申宗坦, 杨长登, 何祖华
    1987, 1(2): 95-99 . 
    摘要 ( )   PDF(371KB) ( )  
    籼型野败不育系的包颈现象是影响制种和繁种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试验证明,利用长节间种质(Elongated uppermost internode stock)的 eui 基因与野败胞质的互作效应,可使珍汕97不育系不再出现包颈现象,其穗颈伸出度达到+0.71厘米,最上一节的节间长度为28.4厘米。而对照亲本珍汕97A 和珍汕97B 的穗颈伸出度分别为-9.56匣米和1.11厘米,最上一节的节间长度分别为15.6厘米和24.0厘米。可以把 eui 基因导入籼型野败不育系之中,消除包颈现象。将来转育带有 eui 基因的珍汕97B 仍较带有 eui 基因的珍汕97A 的株高要高。该项育种工作在继续进行之中。
    研究简报
    密阳46——一个较理想的新恢复系
    叶福初
    1987, 1(2): 100-100 . 
    摘要 ( )   PDF(54KB) ( )  
    密阳46系籼型杂交稻的强优势恢复系,不论与野败型或矮败型等不育系配组,均表现有较强的恢复力和较好的配合力。中国水稻研究所于1983年秋以矮败型协青早不育系与密阳46测配选育而成的协优46,比汕优6号显著增产。1985年和1986年6个鉴定点平均亩产485.8公斤,比汕优6号亩产453.1公斤增产7.22%,经方差分析达极显著水准。
    研究报告
    水稻着粒密度的遗传分析
    熊振民, 朱旭东, 孔繁林, 王国梁
    1987, 1(2): 101-106 . 
    摘要 ( )   PDF(429KB) ( )  
    水稻小穗着粒密度是一个重要的农艺性状,其与单株穗数、小穗数和粒重等有密切的联系。该性状在密穗品种与疏穗品种杂交的 F_1值高于双亲平均值,F_2群体分布呈近正态分布的曲线。因此该性状属多基因制约的数量性状,而且和单株生产力有显著相关,故必将受到水稻育种家的重视。
    分离和纯化水稻(O.sativa)总信使RNA及其体外翻译
    黄大年
    1987, 1(2): 107-110 . 
    摘要 ( )   PDF(295KB) ( )  
    信使 RNA 是传递 DNA 遗传信息的工具,它也可以通过逆转录酶的催化合成互补 DNA(cDNA),用作分子杂交的探针,以分离特定的基因。本文选用10日龄水稻幼苗提取总 mRNA,52.6g 新鲜组织中获得6.5mg 总 RNA,根据 A260/A280=1.69,说明 RNA 中含极少量蛋白质。采用多聚尿苷酸-琼脂糖柱层析,从总的 RNA 中分离到88μg 总的 mRNA,免网织红细胞溶胶体外翻译体系产物表明,分离的 mRNA 具有生物功能。
    从水稻稀少平栽培法的高产效应看栽培技术与株型的关系
    蒋彭炎, 冯来定, 姚长溪
    1987, 1(2): 111-117 . 
    摘要 ( )   PDF(492KB) ( )  
    本文整理了我们在开展“稀少平”栽培法的研究中有关株型方面的部分资料,阐明了优良的栽培技术对于水稻“理想株型”的建成有重要作用。指出水稻“稀少平”栽培法由于在育秧、密植、施肥和灌水四个主要栽培环节上对原来的技术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因此有效地改善了与水稻群体的光合效率有密切关系的几个形态特性——株型。本文从分析稀少平栽培法与株型的关系入手,论证了下列几方面的株型内容是可以通过改进栽培技术予以改善的:水稻的植株高度及其在各节间的分配,茎蘖间的角度及叶片与茎秆的夹角,产量形成期的绿叶厚度与寿命,消光系数——群体茎叶的立体分布。最后,分析了“株型栽培”的概念,认为随着高产稻作的发展,“株型栽培”必将与“株型育种”相结合,以进一步提高水稻的产量能力。
    稻白叶枯病菌在人工培养基上毒性降低因素研究(英文)
    谢关林, 苗东华
    1987, 1(2): 118-126 . 
    摘要 ( )   PDF(322KB) ( )  
    稻白叶枯病菌在人工培养基上毒性降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营养因素对菌的毒性降低比菌的不同保存方法更为明显,在供试的6种常用培养基中,NA 和 PSA 培养基对菌的毒性降低影响较小。较短的移植间隔期和频繁的移植次数也会影响菌的毒性降低。菌对低浓度氧的敏感性可因菌系而有差异。因此认为冰冻真空干燥和低温保存对抑制菌的毒性降低是较为理想的保存办法。试验还表明粘多糖的产生与菌的毒性之间不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三化螟中长期数量预测的时间序列分析法
    陈征, 叶正襄, 汪笃栋, 涂努民
    1987, 1(2): 127-132 . 
    摘要 ( )   PDF(321KB) ( )  
    本文采用逐步回归周期分析和平稳随机序列分析的方法,把三化螟数量变化的时间序列分解为周期项和随机项,经叠加后用于中长期数量预测。从应用情况看,效果较好。
    研究简报
    几内亚高原地区温度对水稻结实和粒重的效应
    周傲南
    1987, 1(2): 133-133 . 
    摘要 ( )   PDF(88KB) ( )  
    在几内亚国立波尔多农业实验站观察了水稻抽穗后30天当地温度对水稻结实和粒重的影响。表明在西非高原日最低温度10°C可作为影响水稻空粒率的极限温度,日最低温度和日温差的大小对水稻结实期间的灌浆与粒重无不良影响。
    稻飞虱、叶蝉求偶鸣声研究初报
    张志涛, 陈伦裕
    1987, 1(2): 134-135 . 
    摘要 ( )   PDF(155KB) ( )  
    笔者用自己研制的昆虫鸣声采集装置,对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Sogatella furcifera)和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的求偶鸣声和行为作了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