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洪植蕃, 林菲, 庄宝华. 两系杂交稻栽培生理生态特性: Ⅲ.结实特性与库源特征. 福建农学院学报, 1992, 21(3): 251-258.
[2]朱庆森, 张祖建, 杨建昌. 亚种间杂交稻产量源库特征. 中国农业科学, 1997, 30(3): 52-59.
[3]曹显祖, 朱庆森. 水稻品种的库源特征及其类型划分的研究. 作物学报, 1987, 13(4): 265-272.
[4]袁隆平. 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 杂交水稻, 1997(6): 1-6.
[5]凌启鸿. 作物群体质量.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44-49.
[6]凌启鸿, 张洪程, 蔡建中. 水稻高产群体质量及其现代化控制探讨. 中国农业科学, 1993, 26(6): 1-11.
[7]单玉华, 王海候, 龙银成. 不同库容量类型水稻在氮素吸收利用上的差异.扬州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4, 25(1): 41-45.
[8]顾世梁, 莫惠栋. 动态聚类的一种新方法——最小组内平方和法. 江苏农学院学报, 1989, 10(4): 1-8.
[9]姚立生, 高恒广, 杨立彬. 江苏省五十年代以来中籼稻品种产量及性状的演变. 江苏农业学报, 1990, 6(3): 38-44.
[10]徐正进, 张龙步, 陈温福. 从日本超高产品种(系) 的选育看粳稻高产的方向.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1991, 22 (增刊): 27-33.
[11]黄育民, 陈启锋, 李义珍. 我国水稻品种改良过程库源特征的变化.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1998, 27(3): 271-278.
[12]杨惠杰, 李义珍, 黄育民. 超高产水稻的产量构成和库源结构. 福建农业学报, 1999, 14(1): 1-5.
[13]Slafer G A, Calderini D F, Mirallers D J. Yield components and compensation in wheat: Opportunities for further increasing yield potential//Reynolds M P, Rajaram S, Mcnab A. Increasing Yield Potential in Wheat: Breaking the Barriers. Mexico D F: CIMMYT, International Maize and Wheat Improvement Center, 1996: 110-133.
[14]李义珍, 黄育民, 庄占龙. 杂交稻高产结构研究.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 1995, 10(1): 1-6.
[15]王昌华, 徐正进, 夏永胜. 水稻穗部性状及其与产量相关分析. 辽宁农业科学, 2007(3): 54-56.
[16]王淑玲, 徐正进, 周丹卉. 水稻穗部性状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5(6): 28-29. [17]孙占慧, 张树林, 徐正进. 辽宁省水稻产量构成因子的相关分析.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3, 34(1): 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