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袁隆平. 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 杂交水稻, 2000, 15(2): 31-33.
[2]郑景生, 黄育民. 中国稻作超高产的追求与实践. 分子植物育种, 2003, 1(5/6): 585-596.
[3]凌启鸿, 张洪程, 丁艳锋, 等. 水稻高产技术的新发展——精确定量栽培. 中国稻米, 2005(1): 3-7.
[4]凌启鸿.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理论与技术.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5]杨建昌, 杜永, 吴长付, 等. 超高产粳型水稻生长发育特性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7): 1336-1345.
[6]杨惠杰, 李义珍, 黄育民, 等. 超高产水稻的产量构成和库源结构. 福建农业学报, 1999, 14(1): 1-5.
[7]杨惠杰, 李义珍, 杨仁崔, 等. 超高产水稻的干物质生产特性研究. 中国水稻科学, 2001, 15(4): 265-270.
[8]刘军, 余铁桥. 大穗型水稻超高产产量形成特点及物质生产分析.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8, 24(1): 1-7.
[9]刘军, 余铁桥, 贺汉林. 超高产水稻产量形成的气候生态特点研究.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6, 22: 326-332.
[10]Yang J C, Peng S B, Zhang Z, et al. Grain and dry matter yields and partitioning of assimilates in japonica/indica hybrid rice. Crop Sci, 2002, 42: 766-772.
[11]肖应辉, 余铁桥, 唐湘如. 大穗型水稻单株产量构成研究.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8, 24(6): 428-431.
[12]陶诗顺, 马均. 杂交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路线的探讨. 作物杂志, 2001(3): 25-28.
[13]凌启鸿, 张洪程, 蔡建中, 等. 水稻高产群体质量及其优化控制讨论. 中国农业科学, 1993, 26(6): 1-11.
[14]段祥茂, 高德友, 徐宗进, 等. 水稻超高产技术途径探讨. 耕作与栽培, 2003(6): 10-11.
[15]杨惠杰, 杨仁崔, 李义珍, 等. 水稻超高产品种的产量潜力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2000, 15(3): 1-8.
[16]徐银发, 大川泰一郎, 石原邦. 水稻多收性品种タヵナリの收量と乾物生产过程の解析: 1991年ヵら1994年の4年间. 日本作物学会纪事, 1997, 66(1): 42-50.
[17]陈温福, 徐正进, 张龙步. 水稻超高产育种生理基础.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69-94.
[18]Ying J F, Peng S B. Comparison of highyield rice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environments: Ⅰ. Determinants of grain and dry matter yields. Field Crops Res, 1998, 57: 71-84.
[19]凌启鸿. 作物群体质量.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44-107.
[20]谈松, 李金锋. 水稻高产品种物质生产与产量之间关系的研究//第四届全国水稻高产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3: 45-54.
[21]杨惠杰, 杨仁崔, 李义珍, 等. 水稻超高产的决定因素. 福建农业学报, 2002, 17(4): 199-203.
[22]谢华安, 王乌齐. 杂交水稻高产特性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2003, 18(4): 201-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