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名位, 周俊, 彭仲明, 等. 不同播期对黑稻品种产量性状和色素含量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1994(1): 1-4.
[2]贺浩华, 余秋英, 潘晓云, 等. 不同环境条件对特种稻产量性状和色素含量的影响. 耕作与栽培, 1997(1): 57-60.
[3]蔡光泽. 遮光处理对有色米果皮着色程度的影响. 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15(4): 3-5.
[4]蔡光泽. 不同温度处理对有色米果皮着色程度的影响.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1, 19(4): 366-368.
[5]蔡光泽. 不同施肥处理对有色米产量性状及果皮着色程度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02, 15(4): 55-58.
[6]谢戎, 杨正林, 左永树, 等. 有色稻与杂交稻主要农艺性状差异的比较. 西南农业学报, 2001, 14(4): 83-85.
[7]周汉钦, 潘大建, 范芝兰, 等. 广东特种稻的研究利用及育种问题探讨. 广东农业科学, 2004(6): 19-21.
[8]Hsieh S C, Chang T M. Genic analysis in rice genes for purple pericarp and other characters. Jpn J Breeding, 1964, 14(3): 141-149.
[9]Wang C X, Shu Q Y. Fine mapping and candidate gene analysis of purple pericarp gene Pb in rice. Chin Sci Bull, 2007, 52: 3097-3104.
[10] 章琦, 施爱农, 杨文才, 等. 携带不同主效白叶枯病抗性单基因的3个粳稻近等基因系的选育. 作物学报, 1996, 22(2): 135-141.
[11] 吴淑华, 范永坚, 陆振晓, 等. 三对水稻抗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的RAPD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1997, 13(4): 234-237.
[12] 章琦, 杨文才, 施爱农, 等. 3个粳稻抗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的选育. 作物学报, 1998, 24(6): 799-804.
[13]王丽华, 叶小英, 李杰勤, 等. 黑米红米的营养保健功效及其色素遗传机制的研究进展. 种子, 2006, 25(5): 50-54.
[14] 刘立科, 侯宁, 刘建成, 等. 小麦D2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近等基因系筛选和遗传背景的分子检测. 麦类作物学报, 2006, 26(5): 1-4.
[15] 刘立峰, 张洪亮, 穆平, 等. 水、旱稻根基粗、千粒重主效QTL近等基因系的构建及鉴评.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7, 15(3): 469-476.
[16] 徐美红, 许顺芝, 李秀秀, 等. 甜瓜雌雄异花同株近等基因系的构建及近等性评价. 分子植物育种, 2008, 6(2): 302-308.
[17]孙群, 孙宝启. 黑粒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籽粒色素含量动态变化.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4): 461-464.
[18]宋伟, 孙兰珍, 赵爱红, 等. 有色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籽粒色素含量动态变化. 麦类作物学报, 2004, 24(2): 103-105.
[19]孙加祥, 朱庆森, 汤陵华, 等. 水稻颖壳叶绿素含量与籽粒灌浆的关系. 江苏农业学报, 2001, 17(1): 24-27.
[20]段俊, 田长恩, 梁承邺, 等. 水稻结实过程中谷壳的作用及生理变化. 作物学报, 2000, 26(1): 71-76.
[21] 顾蕴洁, 王忠, 陈娟, 等. 水稻果皮的结构与功能. 作物学报, 2002, 28(4): 439-444.
[22] 陈 娟. 水稻颖果的发育及其发育过程中生理活性的变化[D]. 扬州: 扬州大学, 2006: 53-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