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顾伯良, 薛萍霞, 施文贤, 等. 水稻灰飞虱转移穗部为害及其对产量损失的观察. 中国植保导刊, 2005, 25(5): 7-8.
[2]丁锦华, 苏建亚. 农业昆虫学 (南方本).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2: 174-176.
[3] 王华弟, 朱金良, 朱黎明, 等. 水稻穗期灰飞虱为害损失测定与防治指标研究. 中国植保导刊, 2007, 27(4): 17-20.
[4]林奇英, 谢联辉, 周仲驹, 等.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研究: Ⅰ. 病害的分布和损失.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1990, 19(4): 421-425.
[5]汪恩国, 陈克松, 林凌伟, 等. 水稻黑条矮缩病季节性流行规律及灰稻虱带毒率估测模型研究. 科技通报, 2000, 16(增): 7-11.
[6]施燕. 灰飞虱种群消长规律及传毒特性研究[学位论文]. 扬州: 扬州大学, 2007.
[7]邰德良, 李瑛, 梅爱中, 等. 2004年稻田灰飞虱重发原因分析与控制对策. 中国植保导刊, 2005, 25(3): 33-35.
[8]陈丹, 杨国友. 江苏省主要抗水稻条纹叶枯病品种的推广及其应用价值. 上海农业科技, 2006(3): 42-46.
[9]汪恩国, 王华弟, 关梅萍, 等. 杂交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危害及防治指标初探.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1): 278-282.
[10]阮义理, 金登迪, 许如银. 水稻条纹叶枯病毒的寄主植物. 植物保护, 1984, 10(3): 22-23.
[11]曹松涛, 陈海新, 徐金妹. 灰飞虱暴发原因及防治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20): 6175-6177.
[12]孙广仲, 陈志清, 郁祖良, 等. 飞虱传播的病毒病发生流行特点及耕作与栽培措施调整对策. 上海农业科技, 2006(2): 108-109.
[13]夏温澎. 武昌灰稻虱的初步研究. 昆虫学报, 1962, 1(2): 105-117.
[14]浦茂华. 苏南灰稻虱(Delphacodes striatella Fallén)的初步研究. 昆虫学报, 1963, 12(2): 117-135.
[15]蔡邦华, 黄复生, 冯维熊, 等. 华北稻区灰稻虱的研究. 昆虫学报, 1964, 13(4): 552-571.
[16]唐启义, 冯明光. 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17]高春先, 顾秀慧, 贝亚维. 秀水620对褐稻虱抗生性的研究及其抗性评价. 中国水稻科学, 1990, 4(4): 175-180.
[18]郑许松, 俞晓平, 吕仲贤, 等. 茭白田中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发生规律的初步研究//李典模. 当代昆虫学研究——中国昆虫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4: 333-336.
[19]王诗白, 陈昌龙, 徐守明, 等. 灰飞虱与玉米粗缩病的关系. 上海农业科学, 1999(6): 37-38.
[20]张宏. 寄主植物对灰飞虱种群的影响及翅型分化机制研究[学位论文]. 扬州: 扬州大学, 2006: 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