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onald C M. The breeding of crop ideotypes. Euphytica, 1968, 17: 385-403. [2]马荣荣, 许德海, 王晓燕, 等. 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甬优6号超高产株形特征与竞争优势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3): 281-286. [3]杨从党, 袁平荣, 周能, 等. 叶型特性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2001, 15(1): 70-72. [4]沈福成. 关于水稻卷叶性状在育种中利用的几点看法. 贵州农业科学, 1983(5): 6-8. [5]朱德峰, 林贤青, 曹卫星. 不同叶面卷曲度杂交水稻的光合特性比较. 作物学报, 2001, 27(3): 329-333. [6]胡俊. 水稻卷叶性状研究和相关基因的效应分析\[学位论文\]. 扬州: 扬州大学, 2003. [7]郎有忠, 张祖建, 顾兴友, 等. 水稻卷叶性状生理生态效应的研究: Ⅰ. 叶片姿态、群体构成及光分布特征. 作物学报, 2004, 30(8): 739-744. [8]张旭. 作物生态育种.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49-56. [9]陆江锋. 水稻凹叶性状对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的研究[学位论文]. 扬州: 扬州大学, 2002. [10] 郎有忠, 张祖建, 顾兴友, 等. 水稻卷叶性状生理生态效应的研究:Ⅱ. 光合特性、物质生产与产量形成. 作物学报, 2004, 30(9): 883-887. [11] 陈宗祥, 胡俊, 陈刚, 等. Rl(t)卷叶基因对杂交稻经济性状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04, 30(5): 465-469. [12] Chen J M, Black T A. Defining leaf area index for nonflat leaves. Plant Cell & Environ, 1992, 15: 421-429. [13] 张仁华. 实验遥感模型及地面基础.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6: 129-131. [14]Whitfield D M, Smith C J. Effects of irrigation and nitrogen on growth, light interception and efficiency of light conversion in wheat. Field Crops Res, 1989, 20: 279-295. [15]孟亚利, 曹卫星, 柳新伟, 等. 水稻光合生产与干物质累积的动态模拟. 生物数学学报, 2004, 19(2): 205-212. [16]赵育民, 牛树奎, 王军邦, 等. 植被光能利用率研究进展. 生态学杂志, 2007, 26(9): 1471-1477. [17]李霞, 焦德茂, 刘友良. 不同水稻品种各层叶片光合能力的比较. 江苏农业学报, 2004, 20(4): 213-219. [18]吕川根, 邹江石, 胡凝, 等. 水稻叶片形态对水稻冠层光合有效辐射传输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07, 23(6): 501-508. [19]吕川根, 邹江石. 两个超级杂交稻与汕优63光合株型的比较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6): 633-639. [20]邹江石, 姚克敏, 吕川根, 等. 水稻两优培九株型特征研究. 作物学报, 2003, 29(5): 652-6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