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孙晓辉. 中国的再生稻研究.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5(4): 1-11.
[2]张桂莲, 屠乃美, 袁菊红, 等. 播种期对再生稻腋芽萌发和产量的影响.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 31(3): 229-232.
[3]施能浦, 焦世纯. 中国再生稻栽培.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
[4]熊洪, 冉茂林, 徐富贤, 等. 南方稻区再生稻研究进展及发展. 水稻高粱科技, 1998(1): 1-5.
[5]Nakano H, Morita S. Effects of time of first harvest, total amount of nitrogen, and nitrogen application method on total dry matter yield in twice harvesting of rice. Field Crops Res, 2008, 105: 40-47.
[6]蔡志刚. 水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1): 75-77.
[7]任天举, 张晓春, 王培华, 等. 杂交中稻、再生稻两季高产组合的主要特征特性及配合力效应. 西南农业学报, 2005, 18(4): 382-386.
[8]方文, 罗文质, 张景国, 等. 四川再生稻的生态条件及区域适应性研究. 云南农业学报, 1994, 7(3): 15-21.
[9]阳作明, 刘海隆, 王玲. 光温变化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7, 15(1): 87-90.
[10]翟虎渠, 曹树青, 万建民, 等. 超高产杂交稻灌浆期光合功能与产量的关系. 中国科学: C辑, 2002, 32(3): 211-217.
[11]姜照伟, 林文雄, 李义珍, 等. 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再生稻若干生理特性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2005, 20(3): 168-171.
[12]易镇邪, 屠乃美, 陈平平. 杂交稻新组合再生稻头季及再生季源库特征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19(3): 243-248.
[13]徐富贤, 熊洪, 朱永川, 等. 再生稻促芽肥高效施用量与头季稻齐穗期库源结构关系. 西南农业学报, 2006, 19(5): 833-837.
[14]张荣铣, 戴新宾, 许晓明, 等. 叶片光合功能期与作物光合生产潜力//娄成后, 王学臣. 作物产量形成的生理学基础.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52-63.
[15]Chen Y, Yun L P, Wang X H,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in yield and leaf photosynthetic rate in super hybrid rice. J Plant Physiol & Mol Biol, 2007, 33(3): 235-243.
[16]李东方, 张胜利, 吴大付, 等. 不同类型植物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及其对光合有效辐射响应数学模型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2009(6): 3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