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松年. 单晚杂交稻宽行窄株法高产栽培途径. 安徽农业科学, 2002, 30(6): 901.
[2]潘圣刚, 曹凑贵, 蔡明历, 等. 栽插密度及方式对杂交水稻“红莲优6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8(6): 845-849.
[3]闫川, 丁艳锋, 王强盛, 等. 行株距配置对水稻茎秆形态生理与群体生态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5): 530-536.
[4]王夫玉, 张洪程. 行株距配比对水稻群体特征的影响. 甘肃科学学报, 2001, 13(2): 38-42.
[5]吴洪恺, 纪凤高, 文正怀, 等. 水稻栽插不同株行距配比方式初探. 耕作与栽培, 2000(1): 17, 22.
[6]伍玉春, 吴薇, 牟锦武, 等. 早熟杂交水稻黔优107不同栽插方式和密度试验. 贵州农业科学, 2008, 36(3): 37-38.
[7]黄家林, 陈兴华. 安县沿山冷凉地区水稻宽窄行栽插的农田小气候效应及其推广应用. 锦阳农专学报, 1993, 10(2): 17-19.
[8]王建林, 徐正进. 穗型和行距对水稻冠层受光态势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19(5): 422-426.
[9]张洪程, 王夫玉. 中国水稻群体研究进展. 中国水稻科学, 2001, 15(1): 51-56.
[10]张俊宝, 曹海峰, 孙淘, 等. 水稻三超宽行栽培对水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6, 8(2): 15-18.
[11]姚永平, 宋子洲, 叶静. 水稻宽行配置扩行增产机理研究. 耕作与栽培, 2000(6): 41-42.
[12]徐正进, 陈温福, 张龙步, 等. 不同穗型水稻群体生态环境的比较研究.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90, 32(9): 191-195.
[13]王建林, 徐正进, 衣先众. 插秧量与行距配置对北方杂交稻和常规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2006, 20(6): 631-637.
[14]苏祖芳, 杜永林, 张亚洁, 等. 栽插行距对水稻产量结构和叶面积组成的影响. 江苏农业研究, 1998, 19(1): 2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