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仕华, 程本义, 沈伟峰, 等. 中国两系杂交水稻选育与应用进展. 杂交水稻, 2009, 24(1): 5-9.
[2]雷东阳, 周晓娇, 肖层林, 等. 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气象决策支持系统. 中国农业气象, 2009, 30(1): 96-101.
[3]何强, 蔡义东, 徐耀武, 等.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杂交水稻, 2004, 19(1): 1-5.
[4]肖国樱, 邓晓湘, 唐俐, 等.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波动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杂交水稻, 2000, 15(4): 4-5.
[5]肖层林, 周承恕. 两系杂交种子纯度的影响因素与保纯技术. 杂交水稻, 2000, 15(2): 12-14.
[6]元生朝, 张自国, 许传祯.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基本特性与不同生态类型的适应性.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90, 9(4): 335-342.
[7]程式华, 孙宗修, 斯华敏, 等.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换光温反应型的分类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4): 11-16.
[8]谢国生, 杨书化, 李泽炳, 等. 两用核不育水稻光敏与温敏分类的探讨.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97, 16(5): 335-342.
[9]陈立云. 两系法杂交水稻的理论与技术.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102-105.
[10]陶爱林, 曾汉来, 章元明, 等. 光温敏雄性不育水稻不育临界温度性状的遗传分析. 遗传学报, 2003, 30(1): 40-48.
[11]廖伏明, 袁隆平.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起点温度遗传纯化的策略探讨. 杂交水稻, 1996(6): 1-4.
[12]张自国, 曾汉来, 元生朝, 等. 再论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光温作用模式.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92, 11(1): 1-6.
[13]何强, 陈立云, 邓华凤, 等. 水稻C815S及其同源株系的育性光温特性. 作物学报, 2007, 33(2): 262-268.
[14]罗孝和. 籼型水稻低温敏核不育系的繁殖技术. 杂交水稻, 2000, 15(S2): 40-41.
[15]符辰建, 杨翠国, 郑卫华, 等. 低温敏核不育系株1S冷灌繁殖技术. 杂交水稻, 2004, 19(1): 22-24.
[16]周承恕, 刘建宾, 吴坤永, 等.低温敏核不育系冷水灌溉繁殖技术. 杂交水稻, 1993, 15(2): 38-39.
[17]肖应辉, 唐文帮, 陈立云, 等.水稻低温敏核不育系海南冬繁气象条件分析. 杂交水稻, 2007, 22(4): 18-21.
[18]陈立云, 肖应辉, 唐文帮, 等. 超级杂交稻育种三步法设想与实践.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1): 90-94.
[19]丁松, 张效忠, 林开兵, 等. 杂交水稻制种应用穗萌抑制剂试验初报.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13): 5347-5348.
[20]陈立云. 超级杂交稻育种的创新思维与实践.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33(1): 2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