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汝铎, 丁锦华, 胡国文, 等. 褐飞虱及其种群管理.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126-131.
[2]程家安, 祝增荣. 2005年长江流域稻区褐飞虱暴发成灾原因分析. 植物保护, 2006, 32(4): 1-4.
[3]高希武, 彭丽年, 梁帝允. 对2005年水稻褐飞虱大发生的思考. 植物保护, 2006, 32(2): 23-25.
[4]程遐年, 陈若篪, 习学, 等. 稻褐飞虱迁飞规律的研究. 昆虫学报, 1979, 22(1): 1-21
[5]傅强, 黄世文.水稻病虫害防治与诊断原色图谱. 北京: 金盾出版社, 2005: 93-94.
[6]葛仲麟, 丁锦华, 田立新, 等. 中国经济昆虫志:第27册. 同翅目飞虱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4: 28.
[7]农业部全国植物保护总站. 中国水稻病虫测报图册.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63-65.
[8]丁锦华. 褐飞虱属分类及其研究. 南京农学院学报, 1981(1): 78-86.
[9]王助引. 几种危害水稻的灯下叶蝉和飞虱的鉴别. 广西农业科学, 1989(4): 32-33.
[10]张永强. 农田飞虱种类及其灯下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1989, 8(4): 26-33.
[11]农牧渔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站. 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资料表册(1964-1979): 上册.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3: 279.
[12]薛芳森. 拟褐飞虱的生物学特性. 江西植保, 1985(4): 11-13.
[13]张国彦, 张跃进, 苏战平, 等. 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和普通黑光灯灯下主要害虫消长规律的比较. 植物保护, 2005, 31(3): 74-76.
[14]陈仕高. 佳多虫情测报灯对水稻迁飞性害虫的诱集效应及其改进技术的探讨. 中国植保导刊, 2006, 26(5): 4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