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世成, 闵绍楷. 中国水稻品种及系谱.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10-48.
[2]程式华, 李建. 现代中国水稻. 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7:197-201.
[3]袁隆平. 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 杂交水稻, 1997, 12(6):1-6.
[4]程式华, 翟虎渠. 水稻亚种间超高产杂交组合若干株型因子的比较. 作物学报, 2000, 26(6):713-718.
[5]松岛省三. 实用水稻栽培. 秦玉田, 缪世才, 译.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84:168-188.
[6]黄耀祥. 水稻丛化育种. 广东农业科学, 1983(1):1-5.
[7]Peng S, Khush G S, Cassman K G. Evolution of the new plant ideotype for increased yield potential//Cassman K G. Breaking the Yield Barrier. Manila: IRRI, 1994:36-51.
[8]周开达, 马玉清, 刘太青, 等. 杂交水稻亚种间重穗型组合选育: 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理论与实践.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5, 13(4):403-407.
[9]吕川根, 谷福林, 邹江石, 等. 水稻理想株型品种的生产潜力及其相关特性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24(5):15-22.
[10]王丹英, 章秀福, 李华, 等. 利用农垦58衍生系研究浙江省晚粳产量与植株形态的改良.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2):2903-2909.
[11]马均, 马文波, 明东风, 等. 重穗型水稻株型特性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4):679-685.
[12]万志兵, 洪德林, 程海涛, 等. 粳稻新老品种株型性状比较.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5, 28(1):1-5.
[13]杨建昌, 王朋, 刘立军, 等. 中籼水稻品种产量与株型演进特征研究. 作物学报, 2006, 32(7):949-955.
[14]杨从党, 袁平荣, 周能, 等. 叶型特性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2001, 15(1):70-72.
[15]袁江, 王丹英, 廖西元, 等. 早籼稻品种更替过程中农艺性状的演变特征. 作物学报, 2008, 34(11): 2041-2045.
[16]徐正进, 陈温福, 周洪飞, 等. 直立穗型水稻群体生理生态特性及其利用前景. 科学通报, 1996, 41(12): 1122-1126.
[17]凌启鸿. 作物群体质量.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81-82.
[18]武志海, 徐克章, 赵颖君, 等. 吉林省47年来粳稻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某些农艺性状的变化.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5):507-512.
[19]罗茂春, 田翠婷, 李晓娟, 等. 水稻茎秆形态结构特征和化学成分与抗倒伏关系综述. 西北植物学报, 2007, 27(11):2346-2353. [20]邹江石, 姚克敏, 吕川根. 水稻两优培九株型特征研究. 作物学报, 2003, 29(5):652-6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