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玉良, 李文星. 作物种子的植酸及其研究概况. 种子, 1991(4): 3334.\[2\]吴澎, 陈建省, 田纪春. 137个微核心种质资源植酸含量的聚类分析. 中国粮油学报, 2010, 25(10): 1923.\[3\]居超明, 周勇, 徐国成. 水稻种子植酸含量的地域差异. 水生植物学报, 2000, 24(5): 570571.\[4\]李茂柏, 王慧, 张建明, 等. 利用贝叶斯法进行水稻籽粒植酸含量性状的QTL定位及互作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5): 475480.\[5\]赵宁春, 张其芳, 程方民, 等. 氮、磷、锌营养对水稻籽粒植酸含量的影响及与几种矿质元素间的相关性.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2): 185190.\[6\]郑艺梅, 何瑞国, 郑琳, 等. 糙米发芽过程中营养成分及植酸含量变化的研究. 中国粮油学报, 2006, 21(5): 14.\[7\]毛盈, 裘波音, 陈鑫, 等. 大麦籽粒植酸及其他相关化学组分的动态变化.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9, 35(5): 557563.\[8\]李桂荣, 赵宝平, 胡跃高, 等. 灌溉制度对不同基因型燕麦籽粒植酸、蛋白质和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07, 33(5): 866870.\[9\]任学良. 水稻低植酸突变体籽粒的品质与发育特性及相关分子遗传学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 2005: 5.\[10\]Raboy V. Seeds for a better future: ‘Low phytate’ grains help to overcome malnutrition and reduce pollution. Trends Plant Sci, 2001, 6: 458462.\[11\]任学良, 舒庆尧. 低植酸作物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核农学报, 2004, 18(6): 438442.\[12\]袁凤杰, 舒庆尧, 朱丹华. 大豆低植酸育种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6): 173176.\[13\]王晖, 陈景堂, 刘丽娟, 等. 玉米低植酸自交系的筛选与遗传机理的初步研究. 作物学报, 2008, 34(1): 9599.\[14\]王雪艳, 王忠华, 梅淑芳, 等. 高无机磷低植酸含量玉米突变体筛选初报. 核农学报, 2006, 20(1): 404408.\[15\]袁名安, 罗红兵, 王忠华, 等. 玉米低植酸突变体的营养品质分析. 核农学报, 2008, 22(1): 5559.\[16\]赵宁春, 韦克苏, 吴殿星, 等. 低植酸突变体水稻灌浆过程中籽粒淀粉合成与茎鞘物质转运特性. 作物学报, 2008, 34(11): 19771984.\[17\]李梅, 周屹峰, 郭泽建, 等. 4份低植酸铁蛋白转基因水稻花培系的生物学特征观察. 核农学报, 2009, 23(1): 1216.\[18\]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IRRI). Chemical aspects of rice grain quality. Manila, Philippines: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IRRI), 1979.\[19\]王若仲, 萧浪涛, 丁军辉, 等. 植酸形成与水稻籽粒充实的关系.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17(1): 4246.\[20\]文铁桥, 周勇, 宋国清, 等. 植酸对稻米品质影响的研究.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1996, 8(1): 5153.\[21\]周勇, 文铁桥, 宋国清. 植酸和氯离子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1995, 9(4): 217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