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闵捷, 汤圣祥, 施建华, 等. 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育成糯稻品种的品质及其优质达标率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 1219. \[2\]刘英. 稻米的食用品质与其整精米率的关系. 中国粮油学报, 2004, 19(5): 810.\[3\]殷延勃, 朱美静, 马洪文, 等. 基因型和环境互作对宁夏稻米整精米率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01, 29(6): 3438.\[4\]张初阳. 稻谷整精米率影响因素浅谈. 中国稻米, 2005(3): 4042.\[5\]李耘, 左永树, 张长伟, 等. 籼型杂交稻整精米率的作用因子及改良研究. 西南农业科学, 2004, 17(1): 2225.\[6\]汪莲爱. 环境条件与遗传因子对稻米整精米率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2006, 45(5): 558560.\[7\]莫惠栋. 我国稻米品质的改良. 中国农业科学, 1993, 26(4): 814.\[8\]Zobel R W, Wright M J, Gauch H G.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a yield trial. Agron J, 1988, 80: 388393.\[9\]Kempton R A. The use of biplots in interpreting variety by 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J Agric Sci, 1984, 103: 123135.\[10\]Gauch H G Jr. Model selection and validation for yield trials with interaction. Biometrics, 1998, 44: 705715.\[11\]余本勋, 张时龙, 何友勋, 等. AMMI模型在水稻品种区域试验中的应用. 现代农业科技, 2010,(2): 4546.\[12\]刘文江, 李浩杰, 汪旭东, 等. 用AMMI模型分析杂交水稻基本性状的稳定性. 作物学报, 2002, 28(4): 569573.\[13\]蒋开锋, 郑家奎, 赵甘霖, 等. 杂交水稻产量性状稳定性及其相关性研究. 中国水稻科学, 2001, 15(1): 6769.\[14\]刘章雄, 杨春燕, 徐冉, 等. 大豆微核心种质在黄淮地区的区域适应性分析. 作物学报, 2011, 37(3): 443451.\[15\]沈希宏, 杨仕华, 谢芙贤, 等. 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的品种×环境互作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中国水稻科学, 2000, 14(1): 3136.\[16\]李耘, 赵甘林, 左永树, 等. 不同环境下籼型杂交稻整精米率的配合力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03, 16(2): 2225.\[17\]张坚勇, 肖应辉, 万向元, 等. 水稻品种外观品质性状稳定性分析. 作物学报, 2004, 30(6): 548554.\[18\]中国水稻研究所. 中国优质稻米区划及栽培. 北京: 中国农业部出版社, 2002.\[19\]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米质测定方法 NY14788.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88.\[20\]唐启义, 冯明光. 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21\]石春海, 何慈信, 朱军, 等. 籼稻稻米外观品质的遗传主效应和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1999, 13(3): 179182.\[22\]斯华敏, 刘文真, 付亚萍, 等. 我国两系杂交水稻发展的现状和建议.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5): 544552.\[23\] 郭咏梅, 卢义宣, 刘晓利, 等. 杂交籼稻稻米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 西南农业学报,2003, 16(2):1721.\[24\]Yates F, Cochran W G. The analysis of group experiments. J Agric Sci, 1938, 28: 556580.\[25\]何代元, 胡宁, 马兆锦, 等. AMMI模型在玉米区域试验中的应用. 玉米科学, 2009, 17(4): 144147.\[26\]张泽, 鲁成, 向仲怀. 基于AMMI模型的品种稳定性分析. 作物学报, 1998, 24(3): 304309. \[27\]王磊, Mclaren C G, 杨仕华, 等. 利用双标图分析作物区试数据. 生物数学学报, 1997(S1): 5575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