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孙旭初. 水稻茎秆抗倒性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1987, 20(4): 3237.\[2\]李荣田, 姜延波, 秋太权, 等. 水稻倒伏对产量影响及倒伏和株高关系的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1996(1): 1317.\[3\]杨惠杰, 杨仁崔, 李义珍, 等. 水稻茎秆性状与抗倒性的关系. 福建农业学报, 2000, 15(2): 17.\[4\]林俊泽. 与倒伏有关的性状. 韩国作物学会志, 1991, 36(4):319323.\[5\]Kashiwagi T, Ishimar U K.Identification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a locus for improvement of lodging resistance in rice. Plant Physiol, 2004, 134: 676683.\[6\]肖应辉, 罗丽华, 闫晓燕, 等. 水稻品种倒伏指数QTL分析. 作物学报, 2005, 31(3): 348354.\[7\]叶少平, 李杰勤, 张启军, 等. 不同环境条件下水稻株高的QTL定位分析.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4(1): 2024.\[8\]张秋英, 欧阳由男, 戴伟民, 等. 水稻基部伸长节间性状与倒伏相关性分析及QTL定位. 作物学报, 2005, 6(30):712717.\[9\]Lin H X, Zhuang J Y, Qian H R. Mapping for plant height and its components by molecular markers in rice. Acta Agric Sin, 1996, 22(3): 257263.\[10\]谭震波, 沈利爽, 况浩池, 等. 水稻上部节间长度等数量性状基因的定位及其遗传效应分析. 遗传学报, 1996, 23(6): 439446.\[11\] 胡江, 藤本宽, 郭龙彪, 等. 水稻抗倒力及相关抗倒伏性状的QTL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2): 211214.\[12\]刘桂富, 卢永根, 王国昌, 等. 水稻产量、株高及其相关性状的QTLs定位.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8, 19(3): 59.\[13\]向波, 刘丕庆, 王锋尖. 水稻倒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研究综述.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25): 1080710809.\[14\]段传人, 王伯初, 王凭青. 水稻茎秆的结构及其性能的相关性.重庆大学学报, 2003, 26(11): 3840.\[15\] 董明辉, 张洪程, 戴其根, 等. 不同粳稻品种倒伏指数及其相关农艺性状的分析.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3, 25(2):120123.\[16\]马瑞. 寒地水稻茎秆抗倒伏性状的初步研究. 北京水稻, 2009, 39(5): 1315.\[17\]兰彩霞, 郭玉华, 赵鑫闻, 等. 杂交粳稻及其亲本抗倒伏性的相关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10, 25(2): 178181.\[18\]田保明, 杨光圣. 农作物倒伏及其评价方法.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7): 111114.\[19\]张云雷, 梁卫卫, 张海燕. 水稻不同品种植株性状与倒伏发生关系研究. 现代化农业, 2010, 369(4): 5051.\[20\]赵黎明, 顾春梅, 陈淑洁, 等. 水稻倒伏研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北京水稻, 2009, 39(4): 6670.\[21\]张忠旭, 陈温福, 杨振玉, 等. 水稻抗倒伏能力与茎秆物理性状的关系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1999, 30(2): 8185.\[22\]何冲宵, 姚立生, 孙明法, 等. 蛋氨酸显著提高杂交水稻的抗倒性与产量. 福建农业科技, 2000(6):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