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泉涌. 营养方块育苗抛秧种稻. 农业科技通讯, 1983(4): 67.\[2\]王世栋. 水稻抛秧技术在高纬寒地的应用. 黒龙江农业科学, 1988(2): 2932.\[3\]张洪程, 戴其根, 钟喜明, 等. 抛栽水稻产量形成及其生态特征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1993, 26(3): 3949.\[4\]张洪程, 戴其根, 邱枫, 等. 抛秧稻产量形成的生物学优势及高产栽培途径的研究. 江苏农学院学报, 1998, 19(3): 1117.\[5\]张洪程. 对抛秧稻作再认识再创新,加快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抛秧稻作科学技术体系. 中国稻米, 2001(3):1213.\[6\]戴其根, 张洪程, 苏宝林, 等. 抛秧水稻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生态生理机制: Ⅰ.活棵立苗及其生态生理特点. 作物学报, 2001, 27(3): 278285.\[7\]戴其根, 霍中洋, 张洪程, 等. 抛秧水稻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生态生理机制: Ⅱ.秧苗田间垂直分布格局及其生态生理效应. 作物学报,2001, 27(5):600611.\[8\]戴其根, 许轲, 张洪程, 等. 抛秧水稻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生态生理机制:Ⅲ.秧苗地面水平面上的分布格局及其生态生理效应. 作物学报, 2001, 27(6): 802801.\[9\]戴其根, 张洪程, 苏宝林. 水稻抛秧栽培若干关键技术与理论研究进展. 耕作与栽培, 1998(5):1820.\[10\]洪晓富, 蒋彭炎, 徐海沙, 等. 早稻盘育机械抛秧立苗环境及立苗过程的研究. 浙江农业科学, 1998(2): 5153.\[11\] 张洪程, 戴其根, 霍中洋, 等. 中国抛秧稻作技术体系及其特征.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41(1): 4352.\[12\] 吴建富, 潘晓华, 石庆华. 免耕抛秧稻的立苗特性与立苗技术研究. 作物学报, 2009, 35(5): 930939.\[13\] 赵会杰, 李有, 邹奇. 两个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的冠层辐射和光合特征的比较研究. 作物学报, 2002, 28(5): 654659.\[14\] 郭保卫, 陈厚存, 张春华, 等. 水稻抛栽立苗中的形态与生理变化. 作物学报, 2010, 36(10): 17151724.\[15\] 杜永, 张洪熙, 王艳, 等. 水稻包衣旱育抛秧立苗的形态生理特征. 耕作与栽培, 1999(2):2427.\[16\]毛璧君, 潘玉燊, 罗家镏, 等. 水稻抛秧栽培的生育生理特性. 广东农业科学, 1994(2): 1115. \[17\] 刘学冰, 孙玉莹, 范晓刚. 水稻抛秧高产高效原因浅析.北方水稻, 2008, 38(5): 4850.\[18\] 夏秀红, 徐正进, 曹静. 不同栽培方式水稻群体的生育规律和生态特性的研究. 北方水稻, 2011, 41(1): 914.\[19\] 戴其根, 张洪程, 钟明喜, 等. 抛栽水稻整齐度初步研究. 江苏农学院学报, 1996, 17(1): 2124.\[20\] 于磊, 牟雪雷, 韩休海, 等. 水稻钵育摆栽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农机化研究, 2011(9): 212215.\[21\]金相哲, 董兰详,孙成江. 水稻大棚钵体育苗及本田超稀植摆栽技术的推广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0(3): 2123.\[22\] 陈凤林, 张维金, 秦开霞, 等. 水稻钵盘育秧超稀植摆栽高产栽培技术试验分析. 现代农业, 2010(6):3739.\[23\] 郭月明, 林伟. 日本钵育摆栽机械超高产栽培试验研究. 价值工程, 2010(6): 59.\[24\] 张世科, 孙刚, 王艳丰. 膨化岩基质钵盘育苗及与钵苗摆栽机的适应性. 现代农业, 2010(9): 4344.\[25\] 郭保卫, 张春华, 魏海燕, 等. 抛秧物理立苗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及其调控因素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9): 39453953.\[26\] 戴其根, 张洪程, 霍中洋, 等. 抛秧稻生长发育特征及产量形成规律的探讨. 江苏农业研究, 2000, 21(1): 17.\[27\] 徐世宏, 江立庚. 免耕抛秧水稻的大穗优势及形成机理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10): 118123.\[28\] 张家虎, 陈央保, 丁峰, 等. 旱育秧不同品种、不同抛秧方式对比试验研究. 上海农业科技, 1998(3): 2728.\[29\] 张洪程, 吴桂成, 吴文革,等. 水稻“精苗稳前、控蘖优中、大穗强后”超高产定量化栽培模式.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3): 26452660.\[30\] 张鸿, 郑家园. 水稻抛秧高产施肥技术. 作物杂志, 1999(2): 2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