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宏广. 中国粮食安全研究.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2\]Smil V. Ending hunger in our lifetime: Food security and globalization. Issues Sci Technol, 2004, 20(2) : 9395.\[3\]Sui N, Li M, Meng Q W, et al.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a super high yield cultivar of winter wheat during late growth period. Agric Sci China, 2010, 9(3): 346354.\[4\]杨建昌, 杜永, 刘辉. 长江下游稻麦周年超高产栽培途径与技术.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41(6): 16111621.\[5\]张强, 邓振镛, 赵映东, 等.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08, 28(3): 12101218.\[6\]徐斌, 辛晓平, 唐华俊, 等.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地理分布的影响及对策. 地理科学进展, 1999, 18(4): 316321.\[7\]Thomas T.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demand under present and future climate scenarios in China. Glob Planet Chang, 2008, 60: 306326.\[8\]Wang F T.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cropping system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agriculture in China. Acta Meteorol Sin, 1997, 11(4): 407415.\[9\]杨晓光, 刘志娟, 陈阜.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 Ⅰ.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北界和粮食产量可能影响的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2): 329336.\[10\]赵锦, 杨晓光, 刘志娟, 等.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 Ⅱ.南方地区气候要素变化特征及对种植制度界限可能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9): 18601867.\[11\]吴志祥, 周兆德.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 2004, 10(2): 711.\[12\]李英年, 王启基. 气候变暖对青海农业生产格局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1999, 8(2): 102107.\[13\]陈烨. 单季粳稻不同生育类型品种综合生产力比较研究. 扬州: 扬州大学, 2008.\[14\]梅楠, 单玉珊, 候庆福, 等. 冬小麦晚播高产试验及其技术体系的理论探讨: 兼论小麦高产途径.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0, 16(3): 263270.\[15\]贾振华, 恽友兰, 李华. 北京小麦晚秋播种生育特点的研究//卢良恕. 中国小麦栽培研究新进展.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93: 139147.\[16\]王绍武, 叶瑾琳. 近百年全球气候变暖的分析. 大气科学, 1995, 19(5): 545553.\[17\]杨洪宾, 李春光, 徐成忠, 等. 济宁市秋冬积温变迁及其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 中国农业气象, 2008, 29(1): 2022.\[18\]恽友兰, 贾振华, 黄曾藩. 北京晚播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与夏播玉米配套应用//卢良恕. 中国小麦栽培研究新进展.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93: 127138.\[19\]张德忠, 刘文华, 范敬伟, 等. 嘉祥县小麦冻害发生原因及程度的影响因素和减灾措施//杨洪宾,闫璐, 徐成忠. 冬小麦越冬期冻害及防冻减灾.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9295.\[20\]杨文钰, 屠乃美, 张洪程, 等. 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21\]张斌让, 冯海平, 黄福太. 晚播小麦应变高产栽培技术. 农业科技通讯, 2008(3): 7071.\[22\]张洪程, 戴其根, 霍中洋, 等. 偏迟熟水稻北移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江苏农学院学报, 1996, 17(3): 5156.\[23\]汪本福. 粳稻不同生育期类型品种产量形成特性与品质特征研究. 扬州: 扬州大学, 2006.\[24\]殷春渊, 张庆, 魏海燕, 等. 不同产量类型水稻基因型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差异.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 3950.\[25\]龚金龙, 张洪程, 李 杰, 等. 超级稻生态育种及超高产栽培特征与途径的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1, 13(1): 2533.\[26\]余松烈. 山东小麦.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90.\[27\]杨洪宾, 徐成忠, 李春光, 等. 播期对冬小麦生长及所需积温的影响. 中国农业气象, 2009, 30(2): 201203.\[28\]金之庆, 方娟, 葛道阔, 等.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冬小麦生产之前瞻. 作物学报, 1994, 20(2): 186197.\[29\]凌启鸿, 张洪程, 苏祖芳, 等. 作物群体质量.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30\]杨胜利, 马玉霞, 冯荣成, 等. 豫北地区两类强筋小麦最佳播期及晚播极限研究.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 36(3): 913.\[31\]李杰, 张洪程, 钱银飞, 等. 两个杂交粳稻组合超高产生长特性的研究.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2):179185.\[32\]吴文革, 吴桂成, 杨联松, 等. 超级稻Ⅲ优98的产量构成与物质生产特性研究. 扬州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6, 27(2): 1115.\[33\]张洪程, 王夫玉. 中国水稻群体研究进展. 中国水稻科学, 2001, 15(1): 5156.\[34\]黄如鑫, 王志春. 晚播麦高产优质高效机械化配套栽培技术.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08(4): 1922.\[35\]丁广礼. 沿淮地区晚播麦高产栽培技术. 现代农业科学, 2008, 15(11): 3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