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包雪梅, 张福锁, 马文奇.我国作物秸秆资源及养分循环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3, 5(增):14-17.
[2]王玄德, 石孝均, 宋光煜.长期稻草还田对紫色水稻土肥力和生产力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5, 11(3):302-307.
[3]慕永红, 曹书恒, 李珍, 等.水稻机械化秸秆直接还田现状及发展趋势.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0(5):42-43.
[4]梁文伟, 罗培敏, 沈莹, 等.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栽培试验初报. 杂交水稻, 2006, 21(S1):93-95.
[5]唐茂艳, 何礼健, 秦华东, 等.免耕和稻草还田对金优253立苗速度与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9):154-157.
[6]王居里, 袁向方, 何希杰, 等.稻草还田对土壤养分和水稻产量的影响.安徽农学通报, 2001, 7(2): 48-49.
[7]佘冬立, 王凯荣, 谢小立, 等.稻草还田的土壤肥力与产量效应研究.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16(1):100-104.
[8]石健康, 姜立新, 戴昌浩, 等.稻草还田的效应研究.作物研究, 2006(1):66-67.
[9]朱恒峰.稻草还田对土壤和稻谷产量的影响初探.湖南农业科学, 2007(3):78-82.
[10]佘冬立, 王凯荣, 谢小立, 等.稻草还田与施氮水平对土壤氮素供应和水稻产量的影响.土壤通报, 2007, 38(2):296-300.
[11]李孝勇, 武际, 朱宏斌, 等.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 2003, 31(5):870-871.
[12]梁文伟, 罗培敏, 沈莹, 等.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栽培试验初报.杂交水稻, 2006, 21(S1):93-95.
[13]梁文伟, 张祖健, 龚玉源, 等.容县水稻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栽培试验初报.广西农学报, 2002(6):1-5.
[14]彭英湘, 王凯荣, 谢小立, 等.水肥条件与稻草还田对土壤供氮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7, 21(4):40-43.
[15] 叶文培, 谢小立, 王凯荣, 等.不同时期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1):65-70.
[16] 张洪熙, 赵步洪, 杜永林, 等.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轻简栽培水稻的生长特性.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6):603-609.
[17] 廖育林, 郑圣先, 聂军, 等.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对红壤水稻土肥力和生产力持续性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 2009,42(10):3541-3550.
[18]汤秋香, 谢瑞芝, 章建新, 等.典型生态区保护性耕作主体模式及影响农户采用的因子分析.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2):469-477.
[19]黄凤球, 孙玉桃, 叶桃林, 等.湖南双季稻主产区稻草还田现状、作用机理及利用模式. 作物研究, 2005(4):204-210.
[20]区惠平, 何佳, 宁伟军, 等.稻草还田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作物杂志, 2007(6):9-11.
[21]姜岩, 吴景贵.非腐解有机物培肥对草甸黑土型水稻土腐殖质结合形态的影响.土壤通报, 1998, 29(5): 203-205, 208.
[22]丘华昌, 刘鹏程, 李学垣, 等.稻草还田与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998, 4(1):92-96.
[23]肖国华, 欧阳先辉, 陈同旺, 等.稻草覆盖还田晚稻免耕节水栽培技术应用研究.作物研究, 2006, 20(3):220-222.
[24]高良艳, 周鸿飞.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分析.辽宁农业科学, 2007(1):26-28.
[25]田永超, 杨杰, 姚霞, 等.高光谱植被指数与水稻叶面积指数的定量关系.应用生态学报, 2009, 20(7):1685-1690.
[26]Chen J M, Cihlar J.Retrieving leaf area index of boreal conifer forests using Land sat TM images.Remote Sen Environ, 1996, 55:153-162.
[27]晏娟, 尹斌, 张绍林, 等.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8, 14(5):835-8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