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Tsunoda S A.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yielding ability in varieties of field crops.Jpn J Breeding, 1959, 9(2/3): 161-168. [2]Donald C M. The breeding of crop ideotypes.Euphytica, 1968, 17: 385-403. [3]松岛省三. 水稻栽培新技术. 肖连城, 译.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73: 20-30. [4]杨守仁, 张步龙, 陈温福, 等. 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与方法. 中国水稻科学, 1996, 10: 115-120. [5]凌启鸿. 作物群体质量.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6]苏祖芳, 郭宏文, 李永丰, 等. 水稻群体叶面积动态类型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 1994, 27(4): 23-30. [7]程式华, 翟虎渠. 水稻亚种间超高产杂交组合若干株型因子的比较. 作物学报, 2000, 26(6): 713-718. [8]杨建昌, 朱庆森.水稻群体冠层结构与光合特性对产量形成作用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 1992, 25(4): 7-14. [9]马均, 马文波, 明东风, 等. 重穗型水稻株型特性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4): 679-685. [10]袁隆平. 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 杂交水稻, 1997, 12(6): 1-3. [11]程式华, 曹立勇, 陈深广, 等. 后期功能型超级杂交稻的概念及生物学意义.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19(3): 280-284. [12] 张宪政, 陈凤玉, 王荣富. 作物生理学实验技术.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136-141. [13]谭长乐, 张洪熙, 夏广宏, 等. 扬稻6号不同施氮水平产量形成特性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00(2): 17-19. [14]袁隆平. 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 杂交水稻, 2000, 15(增2): 31-33. [15]江立庚, 王维金, 徐竹生. 籼型水稻品种物质生产与产量演变规律的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95, 14(6): 549-554. [16]Ying J, Peng S, He Q. Comparison of high-yield rice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environments:Ⅰ. Determinants of grain and dry matter yields. Field Crops Res, 1998, 57(1): 71-84. [17]马均, 朱庆森, 马文波, 等. 重穗型水稻光合作用、物质积累与运转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4): 375-381. [18]刘建丰, 袁隆平, 陈立云, 等. 超高产杂交稻的光合特性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2): 258-264. [19]杨惠杰, 李义珍, 杨仁崔, 等. 超高产水稻的干物质生产特性研究. 中国水稻科学, 2001, 15(4): 265-270. [20]翟虎渠, 曹树青, 万建民, 等. 超高产杂交稻灌浆期光合功能与产量的关系. 中国科学: C辑, 2002, 32(3): 211-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