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才林, 汤玉庚, 刘云松, 等. BT型粳稻不育系六千辛A育性稳定性的初步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1989(7): 10-12.
[2]林生, 杨振玉, 齐德权, 等. BT秀岭A不育性的稳定性分析研究. 杂交水稻, 1987(3): 9-12.
[3]张爱国. 粳型不育系育性变化原因的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1988(2): 7-10.
[4]汤述翥, 张宏根, 梁国华, 等. 三系杂交粳稻发展缓慢的原因及对策. 杂交水稻, 2008, 23(1): 1-5.
[5]陈忠明. 三系杂交粳稻选育进展、问题及对策. 种子, 2000(1): 59-62.
[6]杨保汉. 不育系柱头外露率及其结实率研究. 杂交水稻, 1997, 12(1): 13-15.
[7]田大成, 张素英, 秦春林. 提高柱头外露率是杂交制种稳产高产的关键措施. 四川农业科技, 1990(2): 16-18.
[8]张静, 陈国荣, 黄大军, 等. 滇型杂交粳稻保持系与不育系柱头外露的遗传关系.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20(4): 459-461.
[9]Wang S H, Zhang Z L, Tan X L, et al. Pollen abortive characters of new cytoplasmic male sterile lines and their potential heterosis in japonica rice. J Yunnan Agric Univ, 2009, 24(3): 330-335.
[10]徐大勇, 方兆伟, 樊纪伟, 等. 野败型细胞质杂交粳稻恢复系筛选结果初报. 江苏农业科学, 2006(6): 36-38.
[11]沈圣泉, 张仁华. 02428和热研1号A在粳不籼恢配组中若干问题探讨. 浙江农业学报, 2001, 3(6): 347-351.
[12]汤述翥, 孙叶, 张宏根, 等. 同核异质粳稻不育系特性比较.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19(6): 521-526.
[13]张爱国, 徐乐斌, 金宜祥, 等. 野败型粳三系配套及遗传机理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3, 31(1): 17-18, 21.
[14]童相兵, 岑汤校, 魏章焕, 等. 籼粳杂交稻甬优6号超高产栽培技术探索. 作物杂志, 2006(3): 52.
[15]潘跃星, 汤光仁. 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9号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安徽农学通报, 2008, 14(9): 244.
[16]吴明国, 林建荣, 宋昕蔚, 等. 籼粳亚种间超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春优58的选育. 杂交水稻, 2007, 22(5): 17-19.
[17]林建荣, 吴明国, 宋昕蔚, 等. 籼粳亚种间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春优658. 杂交水稻, 2009, 24(5): 84-85.
[18]程侃声.亚洲稻籼粳亚种的鉴别. 昆明: 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6-15.
[19]唐启义, 冯明光. 实用统计分析及其计算机处理平台.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145-252.
[20]朱正斌, 张宏根, 刘超, 等. 四种细胞质六千辛A粳稻不育系育种利用特性的比较研究. 作物学报, 2010, 36(1): 1-8.
[21]张向军, 陈英之, 韦燕萍, 等. 水稻温敏核雄性不育系培矮64S广亲和位点S-5的SSR紧密连锁标记. 分子植物育种, 2006, 4(4): 506-512.
[22]孙宗修, 程式华. 杂交水稻育种: 从三系、两系到一系.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4: 83-84.
[23]杨振玉. 粳型杂交水稻育种的进展. 杂交水稻, 1994(3): 46-49.
[24]杨军, 朱旭东. 野败型杂交粳稻的研究及选育进展. 中国稻米, 2009(6): 1-3.
[25]李广贤, 姚方印, 庄杰云, 等.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育性遗传及恢复基因的定位研究进展. 杂交水稻, 2006, 21(3):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