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韦雪露, 卢柏亦, 黄福钢, 李发活, 刘芳, 邱永福. 白背飞虱取食后水稻幼苗内源激素变化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21, 35(2): 200-206. |
[2] |
朱永生, 白建林, 谢鸿光, 吴方喜, 罗曦, 姜身飞, 何炜, 陈丽萍, 蔡秋华, 谢华安, 张建福. 聚合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抗性基因创制杂交水稻恢复系[J]. 中国水稻科学, 2019, 33(5): 421-428. |
[3] |
农保选, 秦碧霞, 夏秀忠, 杨行海, 张宗琼, 曾宇, 邓国富, 蔡健和, 李战彪, 刘丕庆, 李丹婷.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的遗传分析及主效QTL的精细定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9, 33(2): 135-143. |
[4] |
李再园, 许博, 王福莲, 田小海, 马跃坤, 钟裕俊, 程世阳. 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植株在白背飞虱为害后的生理变化[J]. 中国水稻科学, 2018, 32(5): 501-508. |
[5] |
周根友, 翟彩娇, 邓先亮, 张蛟, 张振良, 戴其根, 崔士友. 盐逆境对水稻产量、光合特性及品质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8, 1(1): 146-154. |
[6] |
朱欢欢, 陈洋, 万品俊, 王渭霞, 赖凤香, 傅强. 共生菌Arsenophonus、水稻品种和温度对褐飞虱黄绿绿僵菌发病率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7, 31(6): 643-651. |
[7] |
胡继杰, 朱练峰, 钟楚, 林育炯, 张均华, 曹小闯, 禹盛苗, Allen Bohr JAMES, 金千瑜. 增氧模式对水稻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7, 31(3): 278-287. |
[8] |
刘凯, 杨亚军, 田俊策, 鲁艳辉, 徐红星, 郑许松, 吕仲贤. 不同氮肥水平下转Bt基因水稻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生态适应性的继代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6, 30(2): 200-209. |
[9] |
李凯龙, 万品俊, 赖凤香, 何佳春, 郑瑜, 张志涛, 胡国文, 傅强. 模拟高温季节稻丛基部小气候条件下白背飞虱的生长发育与繁殖[J]. 中国水稻科学, 2016, 30(2): 210-215. |
[10] |
沈慧梅, 李向永, 谌爱东, 赵雪晴, 尹艳琼, 吕建平, 翟保平, 田维奎. 云南白背飞虱标记释放回收试验与轨迹模拟[J]. 中国水稻科学, 2016, 30(1): 93-98. |
[11] |
毕建春1,陈星燎1 ,彭晓明2 ,封传红3 ,马利3 ,蒋春先1,* ,李庆1 ,王海建1 ,杨群芳1. 四川叙永白背飞虱早期迁入种群虫源地分布与降落机制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14, 28(5): 541-550. |
[12] |
苏婷1 ,徐红星2 ,韩海亮1 ,杨亚军2 ,王桂跃1,* ,郑许松2 ,吕仲贤2,*. 褐飞虱胁迫对不同抗性水稻品种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含量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4, 28(3): 322-326. |
[13] |
董必琴1,2 ,杨亚军2,* ,徐红星2 ,郑许松2 ,K L HEONG3 ,吕仲贤2,*. 室内不接触农药的褐飞虱种群对农药的敏感性和对水稻品种的适应性[J]. 中国水稻科学, 2013, 27(4): 419-424. |
[14] |
张建福1 ,曾大力2 ,朱永生1 ,谢鸿光1 ,蔡秋华1 ,连玲1 ,吴方喜1 ,罗曦1 ,王颖姮1 ,郑轶1 ,谢华安1,*.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创制抗白背飞虱水稻恢复系[J]. 中国水稻科学, 2013, 27(3): 329-334. |
[15] |
陈夕军1, 2,刘晓维1,左示敏2,童蕴慧1,潘学彪2,*,徐敬友1,*. 水稻抗感纹枯病品种Ospgip1基因的表达特征[J]. 中国水稻科学, 2012, 26(5): 629-6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