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慧敏, 周杰强, 胡远艺, 田妍, 雷斌, 李建武, 魏中伟, 唐文帮. 水稻小粒不育系新组合卓两优1126的高产特征[J]. 中国水稻科学, 2024, 38(2): 160-171. |
[2] |
马静静, 潘妍妍, 杨孙玉悦, 王嘉琦, 蒋冬花. 硫藤黄链霉菌St-79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效和促生作用[J]. 中国水稻科学, 2022, 36(6): 623-638. |
[3] |
唐文帮, 李凡, 张桂莲, 邓化冰, 王峰, 明兴权. 水稻高收获指数不育系选育实践与展望[J]. 中国水稻科学, 2021, 35(6): 519-528. |
[4] |
熊涛, 聂元元, 毛方明, 雷建国, 毛凌华, 朱珊, 黄仁良, 沈显华, 严松. 水稻东野型不育系异交不亲和性的鉴定和遗传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20, 34(6): 520-524. |
[5] |
李丽, 莫旭艳, 李甜甜, 张丽媛, 董汉松. 白叶枯病菌效应子XopN在拥有OsSWEET11同源基因的水稻品种上发挥毒性作用[J]. 中国水稻科学, 2020, 34(4): 368-382. |
[6] |
杜茜, 费云燕, 王芳权, 许扬, 王军, 李文奇, 赵凌, 陈智慧, 梁国华, 周勇, 杨杰. 敲除TMS5基因获得温敏不育粳稻新材料[J]. 中国水稻科学, 2019, 33(5): 429-435. |
[7] |
江建华, 倪金龙, 吴爽, 王德正. 聚合水稻温敏核不育基因和反温敏核不育基因创制永久核 不育系[J]. 中国水稻科学, 2017, 31(4): 371-378. |
[8] |
吴俊, 邓启云, 齐绍武, 庄文, 石祖兴, 周川广. 水稻光温敏不育系“六圃法”提纯保真原种繁殖体系的建立与应用[J]. 中国水稻科学, 2017, 31(1): 99-104. |
[9] |
杨雅云1,张恩来1,阿新祥1,汤翠凤1,张斐斐1,陈丹1,董超1,吴坤1,2,徐福荣1,周英3,祁春学4,戴陆园1,*. 云南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的抗药性室内鉴定及其rpfC基因序列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14, 28(6): 665-674. |
[10] |
朱引引,刘永庭,李士河,宋从凤*. 水稻白叶枯菌OS198中talR26.5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14, 28(4): 343-350. |
[11] |
黄兴国1, 2,汪广勇1,#,余金洪1,丁毅1,*. 水稻同核异质雄性不育系的细胞质遗传效应与细胞学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4): 370-380. |
[12] |
兰艳荣, 王俊义, 王弋, 牟同敏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华201S的白叶枯病抗性[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2): 169-174 . |
[13] |
彭新禧,余腾琼,李俊,杨雅云,和建平,李锦玲,徐福荣,戴陆园,. 云南滇西北高原粳稻区白叶枯病菌致病型鉴定及分布[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1): 107-111 . |
[14] |
杜士云, 阳菁, 王守海, 王德正, 吴爽 , 罗彦长, 李阳生,. 应用基因芯片分析短日低温条件下新型粳稻光温敏核质互作不育系育性相关基因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6): 559-566 . |
[15] |
宋昕蔚,林建荣,吴明国. 矮败型广亲和粳稻不育系的遗传改良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6): 595-600 . |